探究手机图书的兴起与发展
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图书行业的真正增量模式,始终依靠的是“版税制”营收,是通过一本一本书籍复制件的销售完成权利穷竭,使书业上下游都能获得应有的收益和权益,从而达成图书经济的增长。这类模式的电子书有没有可能被实现,是接下来电子书还能不能发展起来的关键所在。
至于“数字图书”模式是不是那只能为书业带来机会的真正“黑天鹅”,只需要验证它是否解决了书业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即可。
不想仅仅十几年,电子书就从一个人人看好的红利行业,滑落为“弃子”。这场电子书之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梳理这些年电子书的发展历程,其实不难看出问题所在。
出版社的发展诉求是围绕电子书“内容”做创新,做发展,来实现增长。而电子书要满足这些诉求,就必须解决三个关键点:内容生产如何保障?内容消费如何刺激?内容获益如何分配?唯有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电子书产业才能形成一条正向循环的产业经济链,实现可持续、有保障的发展。
仔细观察会发现,目前市场上其实已经有这类电子书的身影,主要由正观易知书业科技进行研发的,并且联合福建新华发行集团等单位实现了B、C端市场的应用落地。这种电子书的升级模式,结合它的特征我们可定义为“数字图书”,以区分传统电子书模式,它的独特在于采用复制权、发行权做数字图书出版,使每一本数字图书实现*销售,如此就能通过可不断增长的数字图书销售量,形成数字图书市场的增量。
图书馆发展前景
2)在“网页电子书”大搞免费营销策略后,面向广大读者的C端电子书市场短期内难以实现增长,撬动电子书市场需要另辟蹊径。
为了发挥平台渠道优势,追求流量利益最大化,互联网流量平台运营商在电子书发展之初选择了以“信息网络传播权”做线上阅读服务,通过点击、阅读数据结算收益的“网页电子书”模式。这套模式起初见效快,流量变现直接,但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已经陷入瓶颈,已知国内几家最大的电子书平台相关业务营收出现下滑。当当、京东等各大电子书电商平台也纷纷裁减或退出了电子书业务。
这些年出版业对发展电子书充满了矛盾心态,一边寄希望于电子书带来新收益,一边又担忧电子书取代纸质书,动摇纸质书的经济支柱地位,导致大多数出版社难以全力投入到电子书产业的研发革新,只是随大流打保守牌跟进,一路旁观电子书发展。
自2011年亚马逊宣布Kindle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纸质图书,每卖出100本纸质图书,同时可以销售出105本电子书的喜讯时,国内电子书发展也迎来了增长势头最盛的几年,当时传统图书行业还一度担忧,电子书的到来会*纸质书,改写书业的下一个历史。
出版业也应该在过去所习惯的采用“信息网络传播权”运作电子书的更长时间里,暂不对尝试采用复制权、发行权方式去运作数字图书的新模式武断下结论。而是需要通过扎实的实践与积极尝试,来逐步辨别出符合书业发展利益的最佳模式究竟是什么,如此才能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搭建起属于书业自身的护城河,保障出版业的长盛不衰。
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因为互联网流量平台运营商的诉求是从用户手里赚快钱,阅读只是短期见效最快的引流方式之一,所以他们一直在以一种不顾书业死活的方式做阅读运营。比如将电子书当做赠品促进自身产品的交易、将电子书免费开放阅读吸引用户进入平台购买会员等等,此类杀鸡取卵的运作手段层出不穷,不仅与出版业的发展诉求相背离,也极大地破坏了书业的发展生态,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偏离了书业可持续发展的正轨。
反倒是被电子书资源“喂肥”的各大互联网流量平台获得了巨大流量的囤积,协助完成了平台运营商的商业生态建设,而这些最终没有反哺回电子书市场,实现图书市场的质变升级。
对此,“数字图书”模式已经开始布局B端市场。“数字图书”模式是一套打通了出版发行、销售、馆藏、使用全链路的完整解决方案。目前通过数字图书馆藏云平台拓展B端市场,已经落地了不少面向企业、校园、机关、乡村、社区、公共图书馆等组织单位的云书馆网点,最终将连接成服务全民阅读的云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激发全国数字图书馆配销售市场潜力。
对此,“数字图书”延用成熟的版税结算制分配收益。数字图书能按本销售,实现了销量的可计数、计价,出版社通过数字图书网络出版发行云平台可以实时跟踪数字图书销售数据,既可保障数据透明,也可为出版社沉淀数据资料,积累数字图书发展经验。最重要的是,运用版税制结算,可让作者、出版社、渠道商等各方根据约定的版税分成进行分利,最大程度保障收益的公正性,为数字图书带来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积极性。
评论列表